热点推荐
ZOL首页 > 镜头配件 > 评测 >

高速CF卡的进化之路

真正急速王 SANDISK杜卡迪版CF卡狂飙测试

中国影像器材网 【转载】 2008年05月05日 22:21 评论

高速CF卡的进化之路(PIO、DMA、UDMA规格简介)

  最早的CF存储设备规范就是由SANDISK公司在1994年起草的。从外形上CF卡可以分为两种:CF I型卡以及稍厚一些的CF II型卡。从速度上它可以分为CF卡、高速CF卡(CF+/CF 2.0/CF3.0/CF4.0/CF4.1规范)。CF II型卡槽主要用于微型硬盘等一些其它的设备。但是目前受USB接口规格的限制,还无法实现CF3.0的读取速度。

  而CF走进普通消费者的视野,还是在2000年之后,那时采用PIO(Programmed I/O)接口模式的CF卡开始批量投入市场。而对它产生消费能力的是那些开始使用DSLR的职业媒体人。从时间上,这也是数码单反开始全面走向市场的一年。这时的CF卡最高读取速率标称为40X,换算极限值在6MB/秒。不过从实际的使用中看,那时的产品普遍远低于这个极限值。

  到了2002年前后,CF卡的存储速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标称速率由过去最高的40X翻倍变成了80X,当然极限值也变成了12MB/秒。不过这时后大多数厂商即便最好的产品也就能够达到10MB/秒的使用表现。从使用上看,这时的极速卡还是可以满足600万像素DSLR的高速连续拍摄需要的。不过相比微硬盘,这时的极速卡仍然在容量上略逊一筹。

  直到04年,急速CF卡的使用进入到一个真正的爆发式增长期。因为已经有标称133X的产品开始销售了。在接口结构上,这时的急速卡开始采用DMA接口,并且CF3.0规范也在同期发布,为未来进一步提速提供了支持。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对CF规格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可有趣的是,这时能够使用133X的卡的人基本上无法体会达到20MB/秒甚至以上的速度。一方面由于使用CF卡的相机普遍达不到这样的速度;另一方面,市场上还基本看不到高速读卡器。受限于读取设备的限制,那些率先为急速掏钱的人,只能无奈的等待。除非你有钱购买D2H、1DMarkII甚至1DsMarkII。还有,体育记者除外。

  在这里笔者要加上一句:在之前介绍的几个时期中,普遍存在两种现象:一方面是人们缺乏高速的读取设备来体验CF提速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不少厂商的高规格产品在使用中有很难达到标称的极限速度。标称与实际使用的差距,为什么要由消费者来埋单呢?人们开始发出抱怨的声音。

  到了06年末,CF卡又有了一次大跨度的性能提升。而促成这一进化的,就是UDMA模式在CF卡上的使用。什么是UDMA?为什么它可以大幅提升CF卡产品的传输速率?

  UDMA(Ultra Direct Memory Access)是一种存储器高速直接访问技术,我们可以把他看成是DMA的一种增强型。而DMA(存储器直接访问)则是PC发展中一项重要的技术。通过它,存储设备(最早是在硬盘上)可以与内存直接进行数据沟通,而无需消耗CPU过多的资源。这对PC整体性能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而UDMA则是进一步提升了这种速度。

  在CF2.0规范之前(包括CF2.0),CF卡一直使用PIO传输模式。而PIO Model 5/6的理论极限速率也就是16MB/秒。所以这一模式就成为了CF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不过对于当时的产品来说,这已经够用了。

  但是CF联盟不会这么想,所以在SANDISK的主导下,CF3.0规范中明确规定了使用DMA/UDMA接口模式。按照当时UDMA Model 4的标准,其理论极限可以达到66MB/秒。再用速度值简化称呼这个标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UDMA/66的由来。

  标准虽然在04年就有了,但是真正的高速产品是在06年下半年才登场的。200X、266X、300X,一个又一个标称惊人的产品接连不断的发布。所有生产CF卡的厂商开始了全面而疯狂的速度之战。而1DsMark II、1DMark II N,5D,D2X等顶级DSLR的以及使用CF卡作为存储设备的数字后背也为消费者“创造”了对急速CF卡的又一波旺盛需求。

  好了,300X了,甚至333X的也面世了。可是我仍要问,它们的真实速率又是多少呢?前面笔者提到了,要想体验急速,一方面要求存储设备具有相应的能力,另一方面,CF卡也不能够“虚标”。如果仅仅是把理论速度标在包装上,而实际使用起来却完全达不到,那这样的卡又怎么能够成为用户的选择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频道热词:摄像机  单反相机  佳能  
视觉焦点
TOP10周热门镜头排行榜
  • 热门
  • 新品
查看完整榜单>>